瞄准海外市场开启建厂模式 动力电池企业“出海”势头强劲
- 保险理财
- 2024-07-03
- 78581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作为其核心部件,即将进入TWh(亿千瓦时)时代,供应缺口逐渐凸显。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需求将达到4.8TWh,远超当前全球供给能力。
(资料图 来源于网络)
为把握行业机遇,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正加速布局海外市场,以填补供应缺口,同时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中瑞股份、尚太科技、科达利、天力锂能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赴海外建厂,涉及锂电池关键材料及结构件等环节。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麒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国内企业在技术和成本上均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为更加靠近海外需求端与供应端,中瑞股份6月25日发布公告称,拟在韩国设立境外控股子公司。公司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次对外投资主要围绕锂电池精密结构件核心业务开展,有利于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完善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供应能力。”
6月22日,尚太科技宣布,拟在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在西班牙设立全资孙公司。公司董秘李龙侠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次投资主要为把握境外市场发展机遇,寻求在境外建立负极材料生产基地。”
5月20日,科达利发布公告称,将在美国投资设立公司并投资建设美国新能源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总投资不超过4900万美元。
今年3月份,天力锂能也对外宣布拟投资设立新加坡子公司,探索锂资源国际合作开发渠道等。
哪些因素驱动企业密集“出海”?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海外建厂可以接近终端用户,拓展市场份额,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提高供应链效率及降低生产成本等。综合来看,动力电池企业投资建厂不仅是‘出海’的重要手段,更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体现。”
目前,头部电池企业海外扩产项目也已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国轩高科德国哥廷根工厂、美国弗里蒙特工厂、泰国合资工厂一期逐渐投产下线;宁德时代德国电池工厂已投产,规模更为庞大的匈牙利工厂正在建设过程中;蜂巢能源泰国工厂正式投产,据悉,该工厂仅用5个月时间就在泰国实现了电池本地化供应。
提供更大利润空间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4年1月份至5月份,我国动力电池累计出口量为46.9GWh,同比增长2.9%。“出海”成为不少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
李龙侠认为,海外市场需求潜力大,从供需关系来看,价格也更具弹性,为相关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以宁德时代为例,2023年,公司实现国内营收2699亿元,同比增幅为7.25%;海外营收1309亿元,同比增长70.29%,占公司整体营收比例的32.67%,同比提升约9.2个百分点。公司国内销售毛利率为21.8%,境外业务毛利率则为25.19%。
孚能科技2023年动力电池海外营收贡献过半,出口产品毛利率优于国内市场。在2023年业绩交流会上,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产品海外毛利高于国内,高端车型毛利达15%至20%,土耳其可能更高。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海外销售3.5GWh,国内为2.5GWh。海外市场的利润率更有吸引力,2024年,公司将通过更加努力拓展海外高毛利市场来提高产能利用率,争取从亏损转为盈利。”
除此之外,2023年,科达利、国轩高科的海外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18.27%、115.69%。亿纬锂能2023年海外毛利率达24.72%。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海外建厂可以消化现有饱和产能。2023年,得益于原材料成本整体下行,头部企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盈利水平相对较高。”
胡麒牧认为:“海外市场的毛利率较国内要高,能够为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此外,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以及技术的进步,动力电池产能出现结构性供大于求,部分产能通过‘出海’,更好实现产能的供需匹配。”
但在“出海”寻找机遇的同时,相关企业也面临着贸易壁垒、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化等风险。此外,人力、投资成本等也是中国电池企业不容忽视的挑战。李龙侠表示:“海外基础设施和工程施工团队和国内有一定差距,这导致投资成本上升。公司考虑尽可能本地化,引进本地人才和管理团队,同时不排除未来引进海外资本,以适应海外竞争环境。”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出海’,未来将持续考验其海外战略节奏与应变能力。”
(内容来源于证券日报)